分子与细胞
组成细胞的分子
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
水
- 存在形式:
- 结合水
- 与其他化合物相结合
-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
- 细胞一旦失去结合水就死亡 - 自由水
- 游离的形式存在,可以自由流动
- 良好的溶剂 $\to$ 许多物质都可以溶解在自由水中
- 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
- 光合作用
- 呼吸作用
- 水解 等
- 有利于物质运输
- 提供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
- 相互转化 自由水$\to$结合水 : 温度降低 $\to$ 代谢 $\downarrow$ 结合水$\to$自由水 : 温度升高 $\to$ 代谢 $\uparrow$
- 同一生物,不同时期体内的含水量不同 : $\frac{自由水}{结合水}$ 的比例不同
- 不同生物,体内的含水量不同
- 晒干 $\to$ 自由水
- 烘干 $\to$ 结合水
- 考点
- 细胞的衰老
- 呼吸减少
- 水分减少
- 酶活性降低
- 色素积累
- 物质匀速效率增大
- 细胞核体积增大,核膜内折,染色质加深
- 利用水,生成水的生理作用:
- 呼吸作用
- 光合作用
- 细胞的衰老
无机盐
- 大量元素:$C、H、O、N、P、S、K、Ca、Mg$
- 微量元素:$Fe、Mn、B、Zn、Mo、Cu$
在细胞呢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,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
血红蛋白:$C、H、O、N、Fe^{2+}$
叶绿素:$C、H、O、N、Mg^{2+}$
甲状腺激素:$C、H、O、I$
维持细胞和生物的生命活动
- $P$:磷脂,$DNA\ /\ RNA $, $ATP$
- $K^+$
- 维持细胞内液压
- 维持人的正常心率
- $Ca$
- 缺钙
- 青年:抽搐
- 老年:骨质疏松
- 缺钙
- $Mg$:合成叶绿素
- $Fe$:血红蛋白
- $B$:促成果实生长
- $Zn$:
- 促进蛋白质合成
- 骨骼生长发育
维持细胞的渗透压($770kPa$)
- 细胞外液:$Na^+、Cl^-$
- 细胞内液:$K^+$
- 生理盐水$0.9\%$
- 维持酸碱平衡
- $HCO_3^{-}、PO_4^{2-}$
影响酶的活性
- $Zn^{2+}、Mg^{2-}、Cl^-\ \to$ 酶的活化剂
- $Hg、Pb\ \to$ 酶的抑制剂
化合物的鉴定
还原糖的鉴定
原理:还原糖 + 斐林试剂(50度~65度)水浴加热 $\to$ 砖红色沉淀
大多数单糖,二糖都具有还原性 $\to$ 蔗糖,多糖不具有还原性
斐林试剂:
- 使用方法
- 混合使用,现配现用
- 甲:$0.1g/ml\ NaOH$ 乙:$0.05g/ml\ CuSO_4$
反应过程:
$-OHO + Cu(OH)_2 \to Cu_2O$(砖红色)
蛋白质的鉴定
- 原理:蛋白质+双缩脲试剂 $\to$ 紫色络合物
- 双缩脲试剂:
- 使用方法
- 先加A液再滴加B液
- A:$0.1g/ml\ NaOH$ B:$0.01g/ml \ CuSO_4$
检测肽键,变性仍然能检测
$-CO-NH- \ + Cu^{2+} \to $ 紫色
碱性环境:
- 染液碱性:染色染色体:
- 龙胆紫溶液
- 醋酸洋红溶液
- 改良的苯酚溶液
- 双缩脲试剂:检测蛋白质
- 染液碱性:染色染色体:
脂肪的镜检
- 使用试剂:
- 苏丹$3$:橘黄色
- 苏丹$4$:红色
- 使用方法:
显微镜下检验,使用$50\%$的酒精洗去浮色
酒精的使用:
- $75\%$的酒精(医用酒精)$\to$ 消毒
- 无水乙醇 $\to$ 提取色素
- 代替:$95\%$ 的酒精$+$除水剂
- $95\%$的酒精$+15\%$的盐酸 $1:1$ 混合 $\to$ 解离液
无显微镜:用大量染液和样本染色观察
蛋白质
组成元素
- 都有:$C、H、O$
- 部分有:$P、S$
- 不含金属元素
基本单体:氨基酸
- $R$ 基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
-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$20$ 种
- 根据人体是否可以合成氨基酸分为:
- 能合成:非必需氨基酸($\complement{必须氨基酸}$)
- 不能合成:必需氨基酸(8种,婴儿9种)
- 化学结构:
合成方法
- 脱水缩合:生成$H_2O$
- $H$:一部分来自氨基,一部分来自羧基
- $O$:来自羧基
- 结果肽:$-CO-NH-$
- 肽键
- 脱去水分子数 $=$ 肽键数
- 作用:连接肽键中氨基酸与氨基酸
- 双缩脲试剂可以检验
相关计算
- 肽键数 $=$ 脱去的水分子数 $=$ 氨基酸数目 $-$ 肽键数
- 每条肽链上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
- 蛋白质分子由 $M$ 个氨基酸构成,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$A$,生成 $N$ 条肽链,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:$MA-(M-N)\times 18 $
- 若形成环状肽链,脱去的水分子数 $=$ 肽键数
蛋白质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组成的:
一条多肽链也可以构成蛋白质。
- 若形成环状肽链,脱去的水分子数 $=$ 肽键数
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
- 直接原因
-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、数目、排列顺序不同
- 空间结构不同
- 根本原因
- $DNA$ 的碱基序列不同
- $DNA \to$ 蛋白质多样性 $\to$ 生态系统多样性
- 基因的多样性
- 物种的多样性
-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
蛋白质功能多样性
- 构成细胞混合生物体的重要成分:
- 结构蛋白
- 膜蛋白
- 血红蛋白
- 催化作用,参与生物体各种化学反应的大多数酶(胃蛋白酶)
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,少数是$RNA$
信息传递及调节作用(受体,激素类)
- 运输作用
- 不是蛋白质:
- $tRNA$ 在在细胞质中将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
- 囊泡 - 蛋白质:
- 血红蛋白
- 载体蛋白
- 免疫作用
- 所有的抗体都是蛋白质
淋巴因子
溶菌酶
- 变性:高中阶段 指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
- 重金属会使蛋白质瞬间失活
- 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,使其发生不可逆性失活
- 过酸、过碱使蛋白质失活
低温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
盐析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
- 水解:让蛋白质水解为其单体 $:\to$ 作用点:肽键
核酸-遗传信息的携带者
基本组成单位:核苷酸
- 组成元素:$C、H、O、N、P$
- 分类:
- 脱氧核糖核苷酸
- 含氮碱基:
- $A$:$\text{Adenine}$ 腺嘌呤
- $G$:$\text{Guanine}$ 鸟嘌呤
- $C$:$\text{Cytosine}$ 胞嘧啶
- $T$:$\text{Thymine}$ 胸腺嘧啶
- 含氮碱基:
核糖核苷酸
- 含氮碱基:
- $A$:$\text{Adenine}$ 腺嘌呤
- $G$:$\text{Guanine}$ 鸟嘌呤
- $C$:$\text{Cytosine}$ 胞嘧啶
- $U$:$\text{Uracil}$ 尿嘧啶
- 含氮碱基:
- 脱氧核糖核苷酸
- 数量关系
- 核苷酸数 $=$ 五碳糖数 $=$ 含$\text{N}$碱基数 $=$ 磷酸分子数 $=$ $\text{P}$原子数
- $DNA、RNA$ 单链
- 使用$DNA$聚合酶进行催化
- 使用 磷酸二酯键 连接
$DNA$ 双链
- $A = T$ ($\text{H}$键)
- $C \equiv G$ ($\text{H}$键)
- 磷酸基团和五碳糖排列在外侧构成了$DNA$的基本骨架
相关酶
- $DNA$ 聚合酶:合成磷酸二酯键
- $DNA$ 解旋酶:破坏含$N$碱基中的$H$键
- $DNA、RNA$ 的区别
- 含有的核糖种类不同
- 含氮碱基不同
- $DNA$ 双链,$RNA$ 单链
- 磷酸的水解
- 核酸 $\leftrightarrow$ 核苷酸 $\leftrightarrow$ 磷脂、碱基、五碳糖
- $RNA$ $\leftrightarrow$ 核糖核苷酸 $\leftrightarrow$ 磷酸、$A、G、C、U$、核糖
- $DNA$ $\leftrightarrow$ 脱氧核糖核苷酸 $\leftrightarrow$ 磷酸、$A、 G、C、T$、核糖
- 不同生物中的核酸,核苷酸和碱基种类数量
生物种类 | 五碳糖 | 含氮碱基 | 核苷酸 | 核酸 | 遗传物质 | 实例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细胞生物(真核、原核) | 2 | 5 | 8 | 2 | $DNA$ | 人、植物、真菌 |
$DNA$ 病毒 | 1 | 4 | 4 | 1 | $DNA$ | 肝炎病毒 $T_2$噬菌体 |
$RNA$ 病毒 | 1 | 4 | 4 | 1 | $RNA$ | $HIV、SARS$ $nCoV-2019$ 烟草花叶病毒 |
脂质
磷脂
- $C、H、O、N、P$
- 构成生物膜 $\to$ 形成磷脂双分子层,形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
脂肪
- 构成单体:甘油、脂肪酸
- 作用
- 良好的储能物质
- 保温、减压
类固醇
- 胆固醇
-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
- 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
- 性激素
-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
- 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
- 维生素$\text{D}$ ($Vitamin\ D$)
- 促进肠道对 $P、Ca$ 的吸收
观察$DNA$和$RNA$在细胞中的分布
染色剂
- $DNA\ + $ 甲基绿 $\to$ 绿色 $\to$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
- $RNA\ + $ 吡罗红 $\to$ 红色 $\to$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
材料
-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/ 洋葱内表皮细胞
- $8\%$的盐酸
-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,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
- 使染色质中的$DNA$和蛋白质分开,有利于$DNA$染色
$15\%$的盐酸与$95\%$的酒精混合作为解离液 用到盐酸后的细胞都是死细胞,后续不会发生动态变化
方法步骤
- 制片:取样(动物细胞使用$0.9\%$的$NaCl$溶液)
- 水解
- 冲洗:缓水冲洗
- 染色:甲基绿、吡罗红混合使用,现配现用。
细胞的基本结构
细胞膜
组成元素:$C、H、O、N、P$
成分
- 脂质($\approx 50\%$):
- 磷脂:$a、c$
- 组成磷脂双分子层 $\to$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
- $a$:疏水尾
- $c$:亲水头
- 胆固醇:
- 动物细胞特有,参与脂质运输
- 磷脂:$a、c$
- 蛋白质($\approx 40\%$):$b、d、e$
- 形式:
- 贯穿,潜入内部,镶在表面
- 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膜的复杂度
-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,细胞膜功能就越复杂
- 形式:
- 糖类($\approx 10\%$)
- 单糖(葡萄糖)
- 与蛋白质(脂质)形成糖蛋白参与细胞间识别作用(糖蛋白:单糖)
- 脂质($\approx 50\%$):
- 细胞膜的特点:
结构特点:具有一定的流动性
- 原因: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绝大多数蛋白质可以运动的
- 证明实验:
- 名字:人鼠细胞膜融合实验
- 方法:荧光素标记法
- 结论: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
- 如何制备细胞膜
-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
-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
- 操作方法:差速离心
-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
- 生理特点
- 具有选择透过性
- 根本原因:基因的选择性表达
- 直接原因: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
- 功能
- 边界,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
-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:物质的跨膜运输
- 生物功能:激素作用、酶促反应、细胞识别、电子传递等
-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
- 糖蛋白
- 物质转运功能: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,是通过细胞膜的转运功能实现的
-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:
- 通过化学物质传递(激素,神经递质,$\ce{CO2}$)等物质通过血液识别作用到靶细胞
- 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
- 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
- 效应$T$细胞与靶细胞结合
高等植物之间的胞间连丝
胞间连丝传递信息
细胞壁
-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
- 高等植物细胞 $\to$ 纤维素和果胶组成(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 酶解法)
- 对细胞有保护作用
- 生理特性:全透性
- 原核生物:
- 成分:肽聚糖
-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
- 真菌:
- 成分:几丁质
细胞器
- 分离细胞器:
- 差速离心法
线粒体
- 双层膜结构 $\to$ 内膜存在有关有氧呼吸的酶
- 内膜有脊 $\to$ 增大膜面积
- 功能: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
- 成分:呼吸酶,少量的$DNA、RNA$
- 有氧呼吸的过程:
第一阶段:细胞质基质: $\ce{C6H12O6}\to 丙酮酸 + [H] + 少量能量$
第二阶段:线粒体基质 $\ce{丙酮酸+H2O}\to \ce{CO2} + [H] + 少量能量$
第三阶段:线粒体内膜 $[H] + \ce{O2} \to \ce{H2O} + 大量能量$
叶绿体
- 双层膜结构:
- 基粒(类囊体堆叠而成)
- 基质
功能: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
成分:光合色素,光合酶,少量$DNA、RNA \to$ ($DNA$相关复制和表达)
增大膜面积,堆积基粒
光合作用:
- 光反应:叶绿体内囊体薄膜
- 暗反应:叶绿体基质
内质网
- 由膜构成的网状结构 $\to$ 单层膜
- 分类:
- 粗面内质网
- 分布着许多核糖体,主要合成蛋白质
- 光面内质网
- 主要合成脂质
- 粗面内质网
- 增大膜面积:脊
高尔基体
由蛋白质构成的囊状结构 $\to$ 单层膜
- 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,分类,包装,修饰(没有合成)
- 对于植物细胞,在有丝分裂末期与细胞壁形成有关
溶酶体
- 细胞的“酶仓库”和“消化车间”
- 结构:单层膜 $\to$ 来源于高尔基体,内质网形成的囊泡
- 成分:许多水解酶(蛋白酶,溶菌酶等)
- 功能:
- 消化作用:
- 消化细胞的营养物质,病毒,细菌
- 自体吞噬:
- 能够分解细胞内衰老,损伤等细胞器
- 细胞自溶:
- 溶酶体膜破裂,整个细胞被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消化
- 消化作用:
- 细胞中的溶酶体与细胞凋亡有直接关系
- 动物细胞中的溶酶体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
- 硅肺病也跟溶酶体有关
液泡
- 液泡:植物细胞中的“水源”和“营养库”
- 结构
- 单层膜结构
- 水分,无机盐,糖类,色素,蛋白质
- 功能
- 调节细胞内的环境,保持渗透压和膨胀状态
- 提高了植物抗寒和抗旱的能力
注: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液泡
色素 溶解性 提取方法 类型 叶绿体 脂溶性 无水乙醇 光合色素 液泡 水溶性 水溶 主要是花青素
核糖体
- 功能:生产蛋白质的机器
- 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
- 组成
- 蛋白质
- $rRNA$
- 分类:
- 固着的核糖体 $\to$ 附着在内质网
- 游离的核糖体 $\to$ 游离在细胞质基质
- 分布:
- 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内,内质网,线粒体,叶绿体
中心体
- 无膜结构
- 结构: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圆柱形物质组成
- 存在: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
- 功能: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
功能 | 细胞器 |
---|---|
含色素 | 叶绿体,液泡 |
能进行能量转换 | 叶绿体,线粒体 |
含有遗传物质 | 叶绿体,线粒体 |
含有$RNA$ | 叶绿体,线粒体,核糖体 |
能进行碱基配对(翻译) | 叶绿体,线粒体,核糖体 |
能够复制(转录) | 叶绿体,线粒体,中心体 |
能够产生水 | 叶绿体,线粒体,核糖体,内质网,高尔基体 |
能利用水 | 线粒体,溶酶体 |
细胞器之间的协调合作:分泌蛋白的分工合作
- 分泌蛋白的种类
- 消化酶,溶酶体,抗体,淋巴因子
- 分泌蛋白产生经过
- 细胞结构
- 核糖体
- 内质网
- 高尔基体
- 细胞器
- 细胞器
- 细胞结构
- 含量的变化:
- 内质网:面积有所减少
- 高尔基体(先增加后减少),基本保持不变
- 细胞膜:面积有所增加
- 分泌蛋白的分泌:
- 胞吐
- 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
- 实验方法:
- 同位素标记法
- 扩展: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
- 溶酶体酶
- 分泌蛋白
- 膜蛋白
- 胞吐
生物膜
- 细胞中的各种膜统称生物膜
- 细胞膜
- 细胞器膜
- 核膜
- 生物膜系统
- 细胞中的生物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,生物膜系统为真核细胞特有
- 线粒体脊膜,囊泡膜,内囊体膜都是生物膜
- 真核细胞的核糖体,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
- 人体黏膜不是生物膜
- 生物膜的化学成分:
-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成分相似
- 脂质
- 蛋白质
- 糖类
- 不同的生物膜,组成成分的含量有差异
- 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的含量少于细胞器膜
-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成分相似
- 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
- 直接联系
- 间接联系
-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
- 细胞膜作用:屏障作用,物质运输,能量交换
- 附着大量的酶,是许多生化反应的重要场所
- 具有分割作用
细胞核:系统的控制中心
- 结构:
- 核膜($Nuclear\ Envelop$)
- 核膜存在于细胞间期,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
- 双层膜
- 外膜与内质网相连,附着有核糖体
- 上面有核孔
- 核孔($Nuclear\ Pore$):
- 核 - 质之间的大分子交换
- 选择透过性
- 核仁($Nucleolus$)
- 核仁存在于细胞间期,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
- 与$rRNA$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
- 染色质($Chromatin$)
- 成分:$DNA$ 蛋白质构成
- 遇到碱性染料容易染成深色
- 是$DNA$的主要载体
- 核膜($Nuclear\ Envelop$)
- 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
- 核体积增大
- 核孔增多
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
- 渗透作用
- 具有半透膜
- 生物性半透膜
- 物理性半透膜
- 膜两侧具有浓度差
- 具有半透膜
- 动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
- 发生在:细胞质基质
- $C_外 > C_内$ ;细胞失水
- $C_外 < C_内$ ;细胞吸水
- $C_外 = C_内$ ;细胞吸水失水动态平衡
- 发生在:细胞质基质
- 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
- 发生在:液泡
- $C_外 > C_内$ ;细胞失水
- $C_外 < C_内$ ;细胞吸水
- $C_外 = C_内$ ;细胞吸水失水动态平衡
- 植物细胞特点:
- 细胞壁:全透性
- 原生质层:相当于一层半透膜
- 细胞膜
- 细胞质
- 液泡膜
- 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:具有成熟的大液泡
- 发生在:液泡
- 低渗溶液:
- 外界溶液浓度 $<$ 细胞质浓度
- 细胞吸水
- 动物细胞吸水胀破
- 高渗溶液:
- 外界溶液浓度 $>$ 细胞质浓度
- 细胞失水
- $1.8\%$ 的 $\ce{NaCl}$ 溶液治疗水中毒
- 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条件
- 成熟的植物细胞,具有中央液泡
-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
- 外界溶液与细胞液之间存在浓度差
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及复原
- 实验原理:
- $C_外 > C_内$ ;细胞失水,发生质壁分离,$C_外 < C_内$ ;细胞吸水,发生质壁分离复原
-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
- 实验步骤
- 取洋葱外表皮细胞,制作临时装片
- 放入清水中
- 用低倍镜观察
- 原生质层紧贴细胞壁
- 细胞中有一个紫色中央大液泡
- 滴加蔗糖溶液
- 低倍镜观察
- 逐渐发生质壁分离
- 液泡缩小,颜色变深
- 滴加清水
- 低倍镜观察
- 取洋葱外表皮细胞,制作临时装片
- 提示:
- 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
- 若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,质壁分离明显,但不能复原,因为细胞过度失水死亡
- 使用$1mol·L^{-1}$的$\ce{KNO3}$溶液,$\ce{K+}$和$\ce{NO3-}$会被细胞吸收,细胞先质壁分离后复原
- 使用$1mol·L^{-1}$的$\ce{CH3COOH}$溶液,$\ce{CH3COOH}$会杀死细胞,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
- 活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,死细胞不会
- 动物细胞使用台盼蓝,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,活细胞不会
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
扩散作用
- 指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
渗透作用
- 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
物质的跨膜运输
- 物质的跨膜运输
- 主动运输
- 顺浓度梯度:高 $\to$ 低
- 自由扩散
- 不需要载体,也不需要能量
- $\ce{CO2、O2、}$甘油
- 被动运输
- 顺浓度梯度:低 $\to$ 高
- 需要载体,需要能量
-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
- 离子泵
-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
- 协助扩散
- 需要载体,不需要能量
- 神经纤维上的$\ce{Na+ K+}$交换
- ······通道 $\to$ 协助扩散
- 主动运输
胞吞,胞吐
- 细胞膜的流动性
- 通道运输
- 水通道蛋白
- 离子通道
- 核孔运输
- 大分子的通道
- 蛋白质和$RNA$进出核孔
- 图像
- 物质浓度 自由扩散
- 物质浓度 协助扩散 / 主动运输
- $O_2$浓度影响 自由扩散 / 协助扩散
- $O_2$浓度影响 主动运输
影响细胞膜的透过性的环境因素
1. 温度
- 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,载体,酶的活性
- 高温,过酸,过碱,过度失水
- 膜蛋白失活,失去选择透过性
- 激素,神经递质
- 作用于细胞上的受体
- 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,载体,酶的活性
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
酶——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
-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,少数$RNA$
- 蛋白质:核糖体
- $RNA$:细胞核
- 作用部位
- 细胞内:呼吸酶
- 细胞外:胃蛋白酶等
- 酶的特性
- 高效性
- 比无机催化剂高效
- 专一性
-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
- 作用条件温和
- 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
- 高效性
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性
- 反应前后数量与性质不变
- 只能催化允许进行的化学反应
-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,提高反应速率
- 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
酶在代谢中的作用
细胞代谢
- 概念:细胞代谢是细胞中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的统称,是细胞最基本的结构,只有在活细胞才能进行
- 内容:
- 同化作用:合成有机物,储存能量
- 异化作用:分解有机物,释放能量
酶的作用机理
-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
影响酶反应速率的因素
- 温度
-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,酶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,超过一定的温度则失活
- 低温($a$):酶活性降低,酶不会失活
- 高温($c$):使酶活性降低,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,使酶失活
-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,酶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,超过一定的温度则失活
- $pH$
- 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发生不可逆转的失活
- 人体适宜$pH$值:7.35~7.45(血浆)
- 每种酶只能在一定的$pH$范围内才能表现活性,超出这个范围立即失活
实验: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
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$pH$对酶活性的影响 反应原理 淀粉 + 碘液 $\to$ 变蓝色
麦芽糖 + 碘液 $\to$ 变蓝色$\ce{2H2O2 ->[过氧化][氢酶] 2H2O + O2 }$ 鉴定原理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,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,滴加碘液,根据蓝色的深浅来判断。 $pH$影响酶的活性,从而影响$\ce{O2}$的生成量,可以用带有火星的木条检验生产的$\ce{O2}$的量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
实验操作 试管1、A 试管2、B 试管3、C 加等量可溶性淀粉溶液 1: $2ml$ 2: $2ml$ 3: $2ml$ 加等量淀粉酶 A: $1ml$ B: $1ml$ C: $1ml$ 控制不同温度条件 0度 60度 100度 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溶液混合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加入等量碘液 1滴 1滴 1滴 观察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$pH$对酶活性的影响
实验操作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加等量$\ce{H2O2}$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加入不同$pH$值的溶液 $1ml $ 蒸馏水 $1ml$ $\ce{HCl}$溶液 $1ml$ $\ce{NaOH}$溶液 注入等量的$\ce{H2O2}$ $2ml$ $2ml$ $2ml$ 观察现象 大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 无气泡产生
$ATP$——细胞能量的通货
$ATP$的结构简式
($A - P \sim P \sim P$)
- $A\to$ 腺苷
- $T\to$ 三
- $P \to$ 磷酸腺苷
$ATP$的基本性质
- $ATP$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,分子中具有储存大量化学能的高能磷酸键(~)
- $ATP$的水解指$ATP$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的水解,释放能量$30.54kJ/mol$
- $ATP$分子远离$A$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所含能量最多,极为不稳定,容易水解和重新形成。所以$ATP$是生物体内的能量货币和直接能源
- $ATP$的碱基是腺嘌呤,五碳糖是核酸
- $ATP$含有3个磷酸基,但是只有2个高能磷酸键
$ATP$与$ADP$的相互转化
- 反应式 $\ce{ATP <=>[ATP水解酶][ATP合成酶]ADP + Pi + 能量}$
- 细胞中的$ATP$与$ADP$在不停互相转化,并处于动态平衡
- 在细胞中$ATP$与$ADP$的含量很少,但转换速率很快
- $ATP$与$ADP$相互转换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细胞的共性
$ATP$的合成与水解
- $ATP$的合成需要能量
- $ATP$的水解释放能量
$ATP$的产生与能量转变
- 植物:细胞呼吸&光合作用
- 场所:叶绿体内囊体薄膜
- 过程:光反应
- 动物:细胞呼吸
人体$ATP$的释放
- 主动运输
- 胞吞、胞吐
- 各种吸能反应
- 物质合成
- 神经传导
- 生物电和生物光
- 大脑思考
$ATP$形成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生理过程
生物 | 场所 | 生理过程 |
---|---|---|
绿色植物 | 叶绿体的内囊体膜 | 光反应 |
酵母菌、植物、动物 > 真核生物 | 细胞质基质 |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|
线粒体基质 |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| |
线粒体内膜 |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| |
蓝细菌 > 原核生物 | 细胞质基质 |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|
细胞膜 |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| |
光合片层薄膜 | 光反应 |
细胞呼吸
$\ce{外环境 <=>[O2][CO2] 内环境 <=>[O2][CO2] 组织细胞}$
细胞呼吸
有机物氧化分解,产生$CO_2$或其他产物,释放能量并生成$ATP$的过程
有氧呼吸
细胞在氧气参与下,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$CO_2$和$H_2O$并释放能量,生成大量$ATP$的过程
$\ce{C6H12O6 + 6H2O + 6O2 ->[酶] 6CO2 + 12H2O + 能量}$
$H:$ 还原氢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3H4O3 +4[H] + 少量能量}$
- 细胞质基质
- $\ce{2C3H4O3 + 6H2O ->[酶] 6CO2 + 20[H] + 少量能量}$
- 线粒体基质
- $\ce{6O2 + 24[H] ->[酶] 12H2O + 大量能量}$
- 线粒体内膜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3H4O3 +4[H] + 少量能量}$
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释放出少量能量,第三阶段释放大量能量
无氧呼吸
- 细胞在无氧条件下,通过酶的催化作用,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,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,释放能量,生成少量$ATP$的过程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2H5OH +2CO2 + 能量}$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3H4O3 + 4[H] + 少量能量}$
- $\ce{2C3H4O3 + 4[H] ->[酶] 2C2H5OH + 2CO2}$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3H6O3 + 少量能量}$
- $\ce{C6H12O6 ->[酶] 2C3H4O3 + 4[H] + 少量能量}$
- $\ce{2C3H4O3 + 4[H] ->[酶] 2C3H6O3}$
-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少量能量,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
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能量
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能量利用率 低 高 能量大小 少量 大量 能量产生速率 高 低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物质变化
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$[H]$ 1. 第一阶段产生$[H]$
2. 第二阶段用于还原丙酮酸1. 第一、第二阶段产生$[H]$
2. 第三阶段用于还原$O_2$$[H]$来源 葡萄糖 $\ce{H2O}$、葡萄糖、丙酮酸 $\ce{H2O}$ 1. $\ce{H2O}$不作为反应物
2. $\ce{H2O}$是生成物(合成ATP)1. $\ce{H2O}$作为反应物
2. $\ce{H2O}$作为生成物$\ce{CO2}$ 1. 乳酸菌、动物、人体不产生$\ce{CO2}$ 第二阶段产生$\ce{CO2}$ 2. 酵母菌、植物、第一阶段产生$\ce{CO2}$ 特殊微生物的细胞呼吸
生物 线粒体 细胞呼吸 原核生物 蓝细菌、醋酸菌、硝化细菌 无 有氧呼吸 大肠杆菌 无 兼氧呼吸 乳酸菌、破伤风杆菌 无 无氧呼吸 真核生物 蛔虫细胞、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无 无氧呼吸 酵母菌 有 兼氧呼吸
细胞呼吸的图像问题
$CO_2$释放量和$O_2$吸收量的变化与呼吸作用的关系
有氧呼吸:$1\ce{C6H12O6 - 6O2 - 6CO2}$
无氧呼吸:$\ce{1C6H12O6 - 2CO2 - 2C2H5OH}$
- 释放$CO_2=$ 吸收$O_2 \to$ 有氧呼吸
- 只生成$CO_2$ $\to$ 无氧呼吸(生成$CO_2$量 $=$ 生成的酒精量 $\to$ 无氧呼吸)
- $CO_2$释放量 $> O_2$消耗量 $\to$ 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
- $CO_2$释放量 $: O_2$消耗量 $=2:1$ $\to$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释放的$CO_2$相等,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
- $CO_2$释放量 $: O_2$消耗量 $=4:3$ $\to$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,无氧呼吸释放的$CO_2$是有氧呼吸的3倍
光合作用
叶绿体的种类以及作用
- 叶绿素$\frac{3}{4}$:主要吸收红光,蓝紫光
- 叶绿素$a$ 蓝绿色
- 叶绿素$b$ 黄绿色
- $C、H、O、N、Mg$
- 类胡萝卜素$\frac{1}{4}$:主要吸收蓝紫光
- 胡萝卜素:橙黄色,$C、H$
- 叶黄素:黄色,$C、H、O$
- 作用:吸收,传递,转化光能
- 分布: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
- 光合色素只能吸收可见光
- 叶绿素$\frac{3}{4}$:主要吸收红光,蓝紫光
色素的提取和分离
提取色素:
- 原理 $\to$ 叶绿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,可以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
- 代替:$95\%$的乙醇 $+$ $\ce{NaCO3}$
- 称重并剪碎,称取$5g$的新鲜绿叶,剪碎后放入研体
- 研磨:加入少量的$\ce{SiO2、CaCO3}$和$10ml$无水乙醇,进行快速充分研磨
- $\ce{SiO2}$:充分研磨
- $\ce{CaCO3}$:保护色素,防止色素被破坏
- 过滤
- 原理 $\to$ 叶绿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,可以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色素
制备滤纸条
- 将干燥的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度与直径的滤纸条,一端剪去两角
- 剪去两角:防止边缘效应
- 在距剪两角一端$1cm$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直线
- 将干燥的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度与直径的滤纸条,一端剪去两角
画滤液细线
-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的滤液,沿铅笔画线处均匀地画一条直的滤液细线
- 干燥后重复$1 \sim 2$次
分离色素
- 原理:层析液可以溶解色素,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,溶解度低的在滤纸上扩散的慢。
- 方法:纸层析法
-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
- 将滤纸有细线一端插入层析液中
光合作用的过程
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
$\ce{CO2 + H2O ->[光能、叶绿体] (CH2O) + O2}$
$\ce{CO2 + 2H2O ->[光能、叶绿体] (CH2O) + H2O +O2}$
$\ce{6CO2 + 12H2O ->[光能、叶绿体] C6H12O6 + 6H2O + 6O2}$
光合作用形成的产物$(CH_2O)$中的$C、O$都来自$CO_2$
光合作用中,$H_2O$既是产物又是原料,总体来看光合作用消耗$H_2O$
- 光反应
- 暗反应
光反应 暗反应 概念 有光才能进行 黑暗中进行 场所 类囊体膜 叶绿体基质 条件 光、色素、酶、$ADP$、$Pi$ 酶、$[H]$、$ATP、CO_2$ 能量变化 光能 $\to$ $APT$ 中活跃的化学能 $\to$ $\to$ $CH_2O$中的化学能 物质变化 1. 水光解释放氧气
2. 还原氢还原
3. $ATP$的合成1. $CO_2$的固定
2. $C_3$的还原
3. $C_5$的再生
4. 糖类等有机物生成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$ATP、NADPH$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$ADP、Pi、NADP^+$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
影响因素
- 内因:色素含量、$C_3$含量、酶的含量与活性
- 外因:光照、$CO_2$浓度、温度、水分、矿物质
光照强度
- 光补偿点:$b$,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的$CO_2$和细胞呼吸所释放出的$CO_2$相等时的光照强度
- 光饱和点:$c$,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的最小光照强度
- $oa$段的绝对值表示植物的呼吸强度
- 农业上使用延长光照时间,合理密植,间作套作来合理利用光能
叶面积指数
- $a$:光合作用的实际量
- $oa$表示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大光合作用增强
- $b$:呼吸作用的消耗量
- $ob$表示呼吸作用随面积的增大而增强
$c$:植物干重变化
- 农业上使用修剪枝条,筛检叶片的方式保证一定的叶面积
- $a$:光合作用的实际量
$CO_2$的浓度
- $oa$段的绝对值表示植物的呼吸强度
- $b$点是$CO_2$的补偿点: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吸收的$CO_2$的量等于细胞呼吸所释放出的$CO_2$量时的外界$CO_2$浓度
- $c$点是$CO_2$的饱和点,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外界环境的$CO_2$的最低浓度
- 限制因素:光照,温度
- 低于$CO_2$补偿点时,植物不能正常发育
- 农业上:正其行,通其风,增施农家肥增加$CO_2$的浓度,提高光合作用强度
温度
- 主要是影响暗反应中酶的催化效率来影响光合速率
- 当温度过高或光线不足时,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,净光合作用降低
- 农业:温室栽培,白天适当提高温度,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消耗
光合作用的强度(速率)
概念
- 光合强度(光合速率):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吸收$CO_2$或放出$O_2$(积累有机物)的量
- 净光合速率(表观光合速率):光合作用减去细胞呼吸的差数,叫净光合速率
- 总光合速率(实际光合速率):同时测定呼吸速率并加到净光合速率中,叫总光合速率
-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数量关系
- 净光合速率 $=$ 总光合速率 $-$ 呼吸速率
- 净光合量 $=$ 实际光合量 $-$ 呼吸量
- $CO_2$的吸收量 $=$ 光合同化量 $-$ 呼吸产生量
- $O_2$的释放量 $=$ 光合作用产生量 $-$ 很小消耗量
- 有机物的积累量 $=$ 光合生成量 $-$ 呼吸消耗量
叶绿体,叶肉细胞和支柱光合速率的关系
- 叶肉细胞的光补偿点$C$ $<$ 植株的光补偿点$D$
- 叶绿体,叶肉细胞,植株的光饱和点$E$相同
- 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$B$ $<$ 植株的呼吸速率$A$
- 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 $>$ 植株的净光合速率
- 植株的总光合速率 $=$ 叶肉细胞的总光合速率 $=$ 叶绿体的光合速率
植物吸收和释放$CO_2$速率的日变化
- 表示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(温度,光照强度,$CO_2$浓度等)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影响。假设一天内光照时段为$6\sim18$点
- 植物的呼吸强度在一昼夜中,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,$0\sim a$段的绝对值只表示$0$时刻的植物呼吸强度
- $d$和$h$时刻不是光合作用的起点和终点,在其前后均有光合作用,但是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,是光补偿点。如果呼吸强度相等,由于$h$时刻大气中$CO_2$浓度低于$d$时刻,那么$h$时刻的光照强度 $> d$时刻 ,$d\sim h$段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,植物吸收$CO_2$释放$O_2$积累有机物。
- $a\sim b$段由于温度逐渐降低,细胞的呼吸速率逐渐降低
- $c\sim d$段由于光合作用,植物释放的$CO_2$逐渐减少
- $e\sim f$段温度过高,蒸腾作用强烈,气孔关闭,$CO_2$的吸收减少,净光合速率降低
- $g\sim h$段因为傍晚光照强度减弱,净光合速率降低
- $d$点植物体内的有机物质量最少,$h$点最大
- $Oabcd$与$hi$围成的面积表示有机物的消耗量,$defgh$围成的面积表示有机物的生成量,生成量 $-$ 消耗量 $> 0$ 表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。
光合速率
- 曲线含义: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,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,达到某一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不再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。
- 在光照条件下测定的植物净光合速率
- 植物释放$CO_2\to$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$> 0$
- 植物不吸收也不释放$CO_2\to$ 植物净光合速率 $=$ 0
- 植物吸收$CO_2 \to$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$< 0$
- 在黑暗条件下测定的是植物的呼吸速率
- 黑暗条件下植物释放$CO_2$的速率是植物的呼吸速率
- 光照条件下的植物释放$CO_2$的速率是植物的净光合速率(负值)
- 植物的呼吸速率是定植
- 总光合速率不能直接测出,只能计算得出
- 植物是否正常发育,看净光合速率
细胞的生命历程
细胞的增殖
-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
- 原理:$NaOH$与酚酞相遇 $\to$ 紫色
- $NaOH$ 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率相同
- 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效率的关系
- 实验结论:
- 琼脂块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
- $NaOH$的扩散体积和整个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
- 结论:细胞体积越大,其相对表面积越小,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低
- 原理:$NaOH$与酚酞相遇 $\to$ 紫色
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
- 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,限制了细胞的长大
- 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比例(细胞核的控制能力,限制了长大)
细胞的增殖通过有丝分裂
-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,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
- 真核细胞
- 无丝分裂:蛙的红细胞,其他真核细胞
- 有丝分裂:受精卵,胚胎细胞,体细胞,干细胞,精原细胞(有丝 / 减数),卵原细胞(有丝 / 减数)
- 特点:复制一次,分裂一次
- 减数分裂:动物的精(卵)原细胞,植物的孢子母细胞
- 特点:复制一次,连续分裂$2$次
- 原核细胞
- 二分裂
细胞周期
- 分裂周期: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,为一个细胞周期。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完成了一次细胞的增殖。
- 分裂间期:是细胞生长的阶段,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
- 在细胞生长阶段,分裂间期较长,分裂期较短
- 神经细胞,浆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分裂
分裂间期
$G_1$期:主要进行$RNA$、蛋白质、酶的合成,为$S$期$DNA$的合成做准备
$S$ 期:主要进行$DNA$的复制(合成),使$DNA$分子数目加倍
$G_2$期:主要是进行$RNA $、蛋白质的合成,为分裂期纺锤丝的形成做准
- 染色体数目根据着丝点决定
- 染色体的复制实质是$DNA$分子的复制